【弘扬航天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假如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发布时间:2024-04-09     信息来源: 航天三江

  今天,我们来到传承弘扬航天精神教育基地第八站——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四部黄纬禄精神讲堂。

  19999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一位就是黄纬禄。

  黄纬禄是谁?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在他身上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里是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四部。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科技园内的“黄纬禄精神讲堂”,静静聆听黄纬禄“导弹人生”的故事。

第一篇章:留学归来 研发导弹

  黄纬禄是著名的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43年,怀揣着“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理想的黄纬禄历经6个月的辗转漂泊,终于到达英国利物浦码头,踏上了留学之路。

英国留学的黄纬禄(左二)

  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异国他乡的生活殊为不易。那时,德国不断用V-1导弹袭击轰炸伦敦。直到有一次,黄纬禄实习的办公室被炸,自己也险些丧生,黄纬禄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了导弹的威力。战争结束后,黄纬禄走进伦敦博物馆,一枚被拆解后的V-2导弹吸引了他的注意。他久久地盯着导弹的剖面,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

  要是祖国也能造出这样的导弹就好了!

  导弹人生的种子,就此萌发。

  1957年,回国后的黄纬禄加入刚刚成立一年的国防部五院,担任中国第一枚仿制型号东风一号控制系统设计组组长,圆满完成了型号的设计与研制任务。

黄纬禄加入国防部五院

  天有不测风云,“文革”期间,黄纬禄也受到波及,不得不“靠边站”。但他始终放不下自己热爱的导弹事业。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黄纬禄忍辱负重,每天坚持到工作现场,给大家倒茶水、送仪器、干杂活、做记录,以便多接触技术工作,多提工作建议,想方设法使我国的导弹事业少受一点儿损失。

  从1957年到1970年的十余年间,在我国首枚“争气弹”东风二号,首枚两弹结合东风二号甲,东风三号,以及中远程导弹东风四号和洲际导弹东风五号的研制过程中,黄纬禄都以型号副总师或控制系统负责人的身份在其中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第二篇章:不畏艰难 剜肉补弹

  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发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号召,我国首枚固体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在内蒙古大青山脚下拉开了序幕。

  1970年,“巨浪一号”总体研制单位由内蒙古迁至北京,并任命黄纬禄为技术总负责人,这是黄纬禄从液体型号控制系统总设计师到固体型号总设计师的一次重要角色转换。

  从零开始、跨代规划的两级中程固体潜地导弹带给了黄纬禄巨大的压力,但从未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为了提前释放巨浪一号试验弹和模型弹的砸艇风险,19707月,“巨浪一号”全尺寸模型弹入水试验即将开展。盛夏,火炉般的南京长江大桥上,烈日暴晒导致模型弹壳体内的操作环境异常严酷,经过十多次轮换,几位壮小伙子已经大汗淋漓、筋疲力尽。年过半百的黄纬禄毅然钻进50℃的铁质弹筒,与试验队员一同接受“烤验”。  

1970年黄纬禄在南京长江大桥的合影

    研制工作涉及109个研制单位,涵盖全国19个省市、10个工业部门,统筹调度和协调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1979年,研制工作遇到棘手问题,各方面工作陷入困局,黄纬禄果断组织召开首次总师扩大会,提出“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四共同”原则,成为航天系统型号研制领域沟通协调的金科玉律,也使“巨浪一号”成为举全国之力协同攻关的典范。

1982年10月12日,巨浪一号首飞成功

  19821012日,寂静的渤海湾上空,伴随着蓦然蹿起的巨大浪花,一条“巨龙”跃出海面,直冲天际。“巨浪一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具备二次核打击能力的国家。  

总师扩大会议上,黄纬禄忍着消化道出血引发的疼痛,耐心倾听技术人员的意见

  成功的背后,黄纬禄一直饱受病痛的折磨。19822月初,巨浪一号冲刺阶段的第四次总师扩大会议上,黄纬禄开始发烧便血,当意识到有可能是长期胃溃疡导致的胃出血,“有办法”的黄纬禄竟然靠着止血药强忍病痛,直到5天后会议结束才去医院。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尿道结石、心脏病……长长的诊断单让医生十分诧异,眼前这个消瘦的老人竟然还能挺住。

  巨浪一号发射成功的那一年,66岁的黄纬禄一共减重11公斤。大家都说:“黄老总这是把自己身上的肉剜下来,补在了导弹上。”

第三篇章:宠辱不惊 只为导弹

  作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杰出科学家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荣誉的获得者,黄纬禄一直说:“我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不是我个人的,航天工程不是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

  他总是对各种奖励“退避三舍”,“成绩面前,尽量考虑别人的贡献;失败了,尽量考虑自己的责任。”

  1999年推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候选人时,黄纬禄主动提出把对自己的提名撤下来,他说:“功劳是大家的,不能因为我是总师,就把荣誉归到我的头上。”由于黄纬禄态度坚决,院党委只好推选其他人,但考虑到该奖的重要性,最终还是授予了黄纬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黄纬禄深受航天系统内外广大技术人员、工人、干部及部队指战员的尊敬和爱戴,大家称赞他是“国防科研战线上的英雄”、“老专家中的活雷锋”。面对荣誉,黄纬禄从容淡定,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奋斗。

第四篇章:耄耋之年 不忘导弹

  1989年,火焰山上的技术阵地,没有人烟,鲜见飞鸟,只有骆驼草在顽强地生长,黄纬禄正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勘察数据。嘴唇干裂出血,肩膀脖子晒得黑红,汗水与细沙混在一起让人倍感难受......整整45个昼夜,排除一个又一个难题,力保试验成功。  

  已过古稀之年的黄纬禄本可以离开岗位,安享晚年,而他却经常拖着多病之躯、不辞辛苦,奔走于导弹火箭的试验现场,战斗在沙漠戈壁的最前线。

  晚年的黄纬禄始终关心着导弹的研制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关注着中国航天领域的每一件大事。每当上级和学生到家中探望,有一句话总是挂在他的嘴边:“多想再去一次发射场,再看一次导弹腾飞。”  

黄纬禄与航天员合影

  2011年,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黄纬禄反复进出医院。时至7月,病情严重的黄纬禄已经完全卧床,此时南华大学组织的一个“两弹一星”夏令营到访北京,要访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但约定的几位获奖者均因各种原因无法到场。黄纬禄在推辞的过程中了解到组织者的难处,不顾病重依然同意接受采访。为了满足师生们迫切期盼得到他题字的愿望,黄纬禄在女儿黄道群的帮助下,颤颤巍巍写下了此生绝笔——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勇挑民族复兴重担。  

  同年1123日,饱受疾病折磨的黄纬禄带着对导弹事业的万千眷恋,走完了近一个世纪的壮阔人生,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假如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2021年,航天三江四部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在门头沟科技园内打造黄纬禄精神讲堂,与不远处的黄纬禄雕像、巨浪出水雕像遥相呼应。讲堂通过图板、实物、影片、手工(油画、十字绣、剪纸)等多种形式生动呈现黄纬禄院士波澜壮阔的一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航天精神。

  讲堂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互动式”“沉浸式”体验,为参访者提供开展主题党日、党课宣讲固定场所,探索打造“青年化”教育形式。自建成以来,共吸引来自上级机关、兄弟单位、各大高校和中小学等不同领域的130余批近4000人前往参观学习,成为四部党支部主题党日、青年精神素养提升、新员工培训的核心阵地。  

  2023年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来自北京市育英小学航天校区“纬禄4班”的40余名师生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走进黄纬禄精神讲堂,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黄纬禄院士雕像前共同唱响歌曲《红星闪闪》。

  “有一颗星亮晶晶,照耀我的心灵......”我们依稀看到,精神的伟力化作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幼小的心灵深处,在信仰的加持下生根发芽,孕育强国强军的未来和希望。(文/郭光光)